光绪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,淮军的第一猛将配资炒股开户,台湾的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六安去世。几天后,他的家属赶到北京,向礼部请求按照惯例给予他谥号。经过商议,礼部最终给了他“壮肃”这个谥号。据说,原本准备给“庄肃”的谥号,但由于刘家没有为礼部提供“好处费”,因此最终得到了一个不高不低的“壮肃”。
在清朝,官员死后,朝廷会为其定下一个谥号,以此表示对其生前功过的认可。得到谥号意味着朝廷对这位官员的品行与功绩给予了肯定;而没有谥号的人,则说明朝廷对其有非议。这个“定论”过程被称为“易名之典”,意思是改变名字。例如,曾国藩死后被谥“文正”,从此大家称他为“曾文正公”而非直接叫他的名字。
清代的谥号制度继承了明代,但规定更加严密。乾隆帝在一份谕旨中曾提到:“易名之典古昔所重,我朝赐谥尤为谨严。”这话并非空话,清朝对赐谥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。比如,只有二品以上的大员才能被赐谥,而且是否赐谥需由皇帝与九卿商议决定。
展开剩余70%在康熙时期,赐谥的程序已经定型,首先由礼部提出建议,皇帝同意后,内阁会拟定几个谥号,最终由皇帝定夺。谥号通常以“文”字开头的最为尊贵,只有翰林院出身,或官居大学士的大员才能获得这样的谥号。比如,“文正”这个谥号就是最尊贵的一个,而这种谥号只有皇帝才能钦定,礼部无法擅自决定。
虽然本文不打算深入探讨清代的谥号制度,但刘铭传的谥号问题还是值得一说。刘铭传出身军伍,没有科举功名,在那个重文轻武的时代,像他这样的武将获得谥号并不容易。但刘铭传不是普通的武将,他跟随李鸿章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,在淮军中有着“第一悍将”的美誉。
尽管刘铭传战功显赫,且深得李鸿章的提携,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,这与他直率的性格密切相关。这样的性格使他在官场中难以适应,往往在和平时期遭遇挫折,而每当战时,朝廷才会想到他,因此刘铭传也时常有退意。中晚年,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安徽老家度过。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后,刘铭传才被再次召回,任命为台湾事务督办,随后又担任福建巡抚和兵部尚书。
光绪十一年,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首任巡抚,担任此职长达六年,但由于与顽固派在通商问题上的争执,他最终辞职。甲午战争后,台湾被割让给日本,刘铭传心情郁结,最终于光绪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去世。
刘铭传去世后,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,并且指示礼部为他赐谥。尽管清朝对赐谥有严格规定,但除了那些高位文官的“文”字开头的谥号外,其他的谥号就相对宽松一些。像总督、巡抚这样的地方大员,通常没有谥号,除非他们有重大功勋,且通常不会以“文”字开头。
刘铭传作为台湾巡抚,能获得谥号已是极为荣幸的事情。晚清时期,官场腐败严重,很多事都需要银子来推动,礼部也不例外。礼部在赐谥时,往往有很大的操作空间。虽然谥号只是两个字,但每个字都浓缩了极大的意义。一个字的不同,可能意味着天壤之别。刘铭传的家属深知这一点,因此急忙赶到北京,找到礼部官员,期望得到一个更好的谥号。
俗话说“县官不如现管”,赐谥是朝廷的恩赐,但如果家属愿意支付银两,就能让死者得到更高的荣誉,死者也许能“泉下有知”感到安慰。礼部为刘铭传拟定了“庄肃”的谥号,但要求刘家出一万两银子。刘家觉得这个价格太贵,最终没有同意。于是,礼部就将“庄肃”改为“壮肃”,刘铭传也因此从“庄肃公”变成了“壮肃公”。
这两个字,“庄”和“壮”,表面看似没有太大差异配资炒股开户,但其含义却天差地别。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,一字之差,便是对死者的不同评价。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晚清官场的腐败程度,甚至连赐予死者的谥号都成了贪污的工具。这种现象,充分展示了当时官场腐败的无所不用其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怀远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